血糖是指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机体许多组织、脏器都是以葡萄糖来作为能源,尤其是大脑细胞,主要的能源是依靠葡萄糖,所以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应该在一个恒定的水平,过高、过低对机体来说都是一个病态。
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没有得到及时调控,时间一长很容易发展为高血糖、糖尿病,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会诱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给人体健康带来危险。
许多人患上糖尿病,60%以上是由于在饮食上不加以控制,吃了太多含糖量高的食物,从而导致血糖一路飙升,再加上高血糖早期身体表现不明显,患者在生活中马虎大意没有及时发现,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常言道:病从口入,糖尿病也被称为“吃出来的富贵病”,近几年来伴随养生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要想预防糖尿病的出现,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常吃些“吸糖”食物来减慢机体对糖分的吸收利用,特别是以下这几种食物,建议大家趁早了解。
01详解:糖尿病早期10大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初期有奇怪现象,注意这些现象有助于早期预防。
1、患者反应性低血糖,午饭前或晚饭前感到饥饿、心悸、出汗、手抖、疲劳,饮食后症状缓和。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
3、反复尿路、胆管、肺部、皮肤等感染者。
4、四肢末梢疼痛和麻木者。
5、结核病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疗效不佳者。
6、体重减轻找不到其他原因者。
7、菱形舌炎。也就是说,舌体中央部位的乳头萎缩,表现为局部无舌苔复盖的菱形缺损区,其发生率达到61.7%。
8、周围神经炎。肩膀、手脚麻木,伴有灼热感、蚁行感。据统计,约40%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
9、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据统计,肌腱反射消失的糖耐量试验异常者达到53.3%,但正常人只占3.4%。
10、糖尿病的发病年龄。80%在45岁以上,应定期复查血糖、尿糖,伴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高。
02糖尿病的分级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是指年纪比较轻的青少年期,甚至更小的年龄起病的糖尿病,这一类病人的特点是胰岛功能绝对缺乏,且这一部分人通常是以酮症或者酮症酸中毒起病,年纪轻的长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在所有的糖尿病人群当中占据95%以上,这一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的特点是胰岛功能相对缺乏,主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的缺失,但是治疗上可以用口服药或者是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以前没有糖尿病的病史,怀孕了以后才发现有糖尿病,这一部分人群是由于怀孕期间,机体血糖代谢出现了异常所导致。
【特殊类型糖尿病】
指由于其他疾病继发的糖尿病,最常见的有肝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比如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瘤、垂体疾病,以及甲亢的病人,都可能会出现血糖的异常,这一部分称为特殊类型糖尿病。
03天然“吸糖王”找到,不是洋葱,平时坚持吃,血糖或“乖乖降”
——蕨菜
蕨菜也被叫做拳头菜,蕨菜有丰富的营养,蕨菜里面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维生素以及有很丰富的纤维素。
一些研究显示,蕨菜中的原蕨苷具有明确致癌性,而这种物质在蕨菜幼苗中含量尤其丰富,应尽量避免食用并进行适当加工。
现代研究认为蕨菜中的纤维素可有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胃对脂肪吸收的作用。蕨菜味甘性寒,入药有解毒、清热、润肠、化痰等功效,经常食用可降低血压、缓解头晕失眠。
一旦查出糖尿病,平时一定要经常吃蕨菜,它能够帮助促进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的活性,对血糖的调节有益,因此被称为“天然吸糖王”,坚持每天吃,或助血糖不升反降。
——桑叶
桑叶的降糖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本草纲目》上就有记录桑叶煮水,有止消渴的作用,现代医学也认为桑叶可以降糖。
因为桑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可以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尤其是桑叶中含有的生物碱,可以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所以对糖尿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一般糖尿病病情较轻的时候,或者时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等,都可以应用桑叶防治糖尿病。
——苦荞
苦荞具有清热降火、凉血消肿、美容养颜的良好效果。苦荞茶是碱性饮料,碱性物质可以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尿酸的重吸收,加速尿酸的排泄,对降低尿酸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发现,常喝苦荞茶能降血脂和血糖,血糖值高的人可以适当地喝苦荞茶,但血糖值高的人不仅要喝苦荞茶,还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将血糖值降低到正常范围。
苦荞茶具有健胃消食的功能,建议餐后饮用。苦荞茶虽好,但不要喝太多,每天只喝1~2杯,注意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严格控制摄入量。
04延伸——一旦发现糖尿病,都应该使用胰岛素治疗?
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要是要胰岛素的,一般出现下面情况才考虑使用胰岛素:
血糖控制不稳定,HbA1c>8.0%,胰岛素水平低;
口服降糖药减效或者失效,空腹血糖>10.0mmol/L,或HbA1c>7.0%;
严重的高血糖,出现尿酮体或严重并发症;
出现严重的急性疾病或需进行较大手术;
服用口服降糖药,消瘦明显的患者;
对口服降糖药物有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