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发现“癌症”后不治疗,身体会怎么样呢?不妨了解

生活常识

导语:癌症已成为青年人第四大死因!

假如发现“癌症”后不治疗,身体会怎么样呢?不妨了解

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增长,癌症作为主要死因的情况日益突出。

相对于老年人,年轻癌症患者往往被忽略,然而,近年来研究数据表明,癌症正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人的癌症发病率近些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世界癌症研究中心2020年更新了全球的癌症数据,估计每年新发生1929万例,死亡996万例,与两年前相比,全球的癌症数量又增长了。

其中,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年发病和死亡的数量分别为456.9万和300.3万,相当于每分钟有9人新诊断为癌症,有6人死于癌症。

数字触目惊心,每年中国300万、全球近1000万人被癌症夺去生命,背后是破碎的家庭、难以背负的经济负担。

假如发现“癌症”后不治疗,身体会怎么样呢?不妨了解

了解癌症:

癌症和肿瘤还是不一样的。

“肿瘤”为一群生长不受控制的细胞,可以依照其特性、是否具有侵袭性、生长速度、细胞形态、是否会转移等,分为“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

而“恶性肿瘤”就是我们所谓的“癌症”,不正常的细胞不断增生,最后占据了正常细胞的生存空间,也可能侵犯到邻近部位,甚至转移到其他器官。

并非所有癌症都会有肿瘤产生,例如,血癌则不会形成肿瘤,有些癌细胞会经由血液或淋巴扩散到其他器官,并且继续增生,侵袭其他器官。

假如发现“癌症”后不治疗,身体会怎么样呢?

癌症是一种恶性疾病,可发生在人体的多部位,如胃癌、肾脏、子宫、膀胱等。

当出现癌症时,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当癌症没有及时治疗时,危害更大,如可引起身体疼痛,导致肾功能衰竭等。

假如发现“癌症”后不治疗,身体会怎么样呢?不妨了解

其一:身体疼痛难忍

在大多数癌痛患者中,对持续疼痛的反应是植物神经性的,患者精神上和体力上都是退却的,而且看起来是抑郁的。

有些患者的焦虑占优势,或焦虑与抑郁混合在一起同时存在,在所有势不可挡的疼痛病例中,存在“失眠→疲乏→疼痛→失眠”这样的恶性循环。

由于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评价其强度时,亦可结合服药情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更能判断癌痛的程度,癌痛的强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Ⅰ级):虽有疼痛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影响。

中度(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干扰。

重度(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假如发现“癌症”后不治疗,身体会怎么样呢?不妨了解

其二:发生恶病质

癌细胞的繁殖速度是正常细胞的上百倍,这个时候身体的抵抗力已经没有办法去阻拦了,癌细胞就会疯狂的扩散。

源发发病部位已经容不下全部的癌细胞,它们就会向我们周围的器官转移,比如说肺还有我们的肾脏,这个时候器官的功能也就会受到影响。

其三:造成生活不能自理

假如放任癌症不断发展,一旦侵犯到脑组织,就可能会带来和脑卒中一样的结局,因为癌细胞会不断攻击人体,最终也可能会发生癌细胞转移。

不论哪个地方发生癌症都可能会实现脑部转移,此时就会导致大脑功能出现问题,也会让人的意识越来越模糊,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

假如发现“癌症”后不治疗,身体会怎么样呢?不妨了解

总之,对于不同部位、不同分期的癌症,患者的症状表现都不同,癌症在全身多个部位都可能发生,得癌症后表现出的症状与癌症所在的部位有关系。

比如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也就是胃癌、肠癌等,患者可能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腹痛、反酸、烧心等,但相对没有特异性,有的患者与胃炎、肠炎可能症状差不多。

阅读延伸:了解青年人胃癌发病的特点有哪些?

早期病例少

在确诊的青年人胃癌患者中,Ⅲ期或Ⅳ期的患者占60%~85%,而I期和Ⅱ期的只占少数。

症状隐匿

青年人胃癌多为上腹部隐隐作痛感觉不舒服、胃纳欠佳、消化不好,容易给人以假象,常会以为是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痉挛等,误诊、漏诊率高,失去早期诊断和根治的机会。

等到中晚期来就诊时由于肿瘤很大,约40%有呕吐症状出现。

假如发现“癌症”后不治疗,身体会怎么样呢?不妨了解

女性患者多

一般胃癌男女之比约为3:1,而青年人胃癌男女之比约为1:2。

发病凶险

青年胃癌具有病程短、癌肿发展迅速、癌细胞转移早、预后不好等特点。

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最短者仅有半年,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确诊之时已有广泛转移,并很快出现恶病质,女性患者往往有卵巢转移。

易发生出血

青年人胃癌多数是黏液腺癌,此类癌恶性高,生长极快,癌症周围供血不足,很容易造成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出现不明原因的黑便及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或穿孔。

结语:

一位患癌教授说过关于治疗癌症:

很多时候医生确实可能更关心手术是否成功,并没有在乎患者的并发症,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生命质量。

因此,做医生不能只想着消灭疾病,要尽可能的为病人着想,考虑到疾病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 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