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后排尿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我们会发现喝水越多,排尿次数相对越频繁,当然夏季人们出汗比较多,需要不断为身体补充水分,才能预防中暑等情况出现。
喝水之后多久排尿,说明肾脏更健康呢?想必很多人都是比较好奇的,而对于这个时间也是不了解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
了解肾脏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尿液形成过程,尿液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严格按照医学教材上描述,一般人听不懂。下面我们就简单说一下。
肾脏可以分为肾小球,肾小管,肾小球相当于一团毛细血管网,当我们喝水以后,水会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中,血液流经肾脏时就可以进入肾脏。
一个肾脏含有150万左右的肾小球,肾小球相当于一个滤网可以对血液进行过滤比较大的物质,比如蛋白质,红细胞等不能通过“滤网”而继续留在体内,而比较小的物质比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可以通过滤网进入肾小管内。
肾小管具有重吸收功能,遇到水、葡萄糖、无机盐等对人体有用的成分时,会被重吸收再次进入血液中,代谢废物就会经过肾小管而进入到肾盂中,有部分水进入到肾盂中。进入肾盂中的代谢废物和水,就形成了终尿。
这些尿随后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内,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300毫升左右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尿意,进而促进人体排出尿液。
多数人如果一次性喝水比较多,30~45分钟去一次厕所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一次性喝大量水,可能通过几分钟就会有尿意。
多久排尿才算正常呢,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一定差异性,有的人膀胱容量比较大,可能一次性喝200毫升的水,很久都不会排尿;有的人膀胱比较小,一次性喝水100ml以后,很快就会产生尿意。
喝水后多久有尿还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系?比如饮食是否太咸,喝水前是否吃了很多水果等食物,这都会影响到你的排尿速度。
单纯靠多久有尿液,判断肾脏是否正常并不准确,具体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尿液的外观,医院的检测结果是否有什么不舒服等。
经常小便是不是肾不好?
经常小便不代表肾脏不好,通常需评估尿液的状况、排尿的次数、排尿的间隔时间、每次排尿量和每天排尿总量。
人体每天排尿量在1000-2000ml左右,排尿量>2500ml,称为多尿,排尿量<400ml,称为少尿,排尿量<100ml,称为无尿。所以如果只是排尿次数多,而尿量正常,肾功能通常良好,而尿频通常有以下原因:
1、尿路感染或膀胱过度活动:表现为小便次数多,每次小便量少;
2、饮水、饮茶、饮咖啡过多:表现为小便次数多,每次小便量也较多,这类情况较为正常,可以通过适当喝水和每次只喝少量水进行缓解;
3、药品作用:如服用的降压药含有利尿成分,会引起排尿增多。
如果排尿增多,可以通过做尿常规、泌尿系统B超或者尿动力的检查,以评估排尿的状况。根据排尿的情况,再进一步明确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肾不好有哪些症状?建议自查!1、水肿:肾脏作为排泄器官,如果出现了问题,毒素和水分就不容易顺利地排出体外,可出现血中肌酐的升高和水分在体内的聚集,导致水肿的状况;
2、激素代谢异常:因为有些激素经过肾脏代谢,如果肾脏出现异常,激素代谢就会受到影响,最常见就是胰岛素,1/3的胰岛素经过肾脏代谢,如果胰岛素代谢受到影响,应用胰岛素来治疗某些疾病的病人,胰岛素用量就会减少;
3、贫血:由于肾脏分泌的激素会减少,最常见的就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如果肾脏功能出现了异常,促红细胞生成素就会生成减少,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出现贫血的情况;
4、激素代谢异常:例如代谢钙和磷的激素出现异常,血中的钙、磷浓度就会出现异常,从而表现为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
临床上,慢性肾病患者目前医学条件下是无法得到治愈的。但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如果在正规医院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相关药物进行控制病情的话,患者的预后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的。
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会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当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时候,患者应当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可以选择进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者肾移植治疗。
慢性肾脏病患者,平时应当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病情波动。当患者出现明显的水肿或高血压时,应当适当限制每日盐的摄入量,建议此时每日盐的摄入量应该尽量小于3克,同时应当少吃各种腌制品以及咸菜,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食物。
可以适当吃富含纤维素以及维生素的食物。患者应当规定服用正规药物进行治疗,规律监测血压水平,规律门诊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