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是人们生活中经常吃的调味品。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关于酱油的传言越来越多,甚至酱油更是被贴上了“致癌物”的标签。
有些人认为酱油致癌主要是其中含有焦糖色素,该物质内含有4-甲基咪唑,是种致癌物,经常吃会导致患癌风险增加,奉劝大家千万别再吃酱油。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表示,酱油容易致癌的说法是非常不靠谱的。4-甲基咪唑在世卫组织发表的致癌物清单中属于2B类致癌物,可能对人类产生致癌作用,但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只要你能控制好摄入量,并不至于伤害到身体。
阮主任表示,目前检测的数据来看,人们每天可从酱油内摄入的4-甲基咪唑完全符合国际相关规定和法定标准,只要从正规途径购买的酱油,不必担心有致癌风险。
当然在生活中,有些人购买的是假酱油,这样的酱油刺激人体之后,就会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严重损伤,甚至会增加病变风险,希望大家积极调整。
合格的酱油需要使用大豆脱脂大豆,小麦等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成这类酱油,又被称为酿造酱油,由于其特殊的工艺,想要制作出品质好的酱油,往往需要3~6个月的时间,时间成本相对要求比较高。
配制酱油则完全省去了传统酱油繁琐的步骤,直接是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比而成的液体调味品,这种酱油制作完成仅需8~10个小时,但是香气和风味等层面上完全比不上酿造酱油。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浩指出,配制酱油如果生产不规范,容易引起氯丙醇污染,氯丙醇具有急、慢性毒性作用,还可能会产生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伤。
有些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用动物毛发配制酱油,使用动物毛发生产酱油,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致癌物质,三氯丙醇干物质进入体内后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只要你购买的是正规厂家生产的酱油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也需要控制好摄入量,真正需要远离的是以下这几种调味品,希望您不要任性妄为。
1、盐
《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指出盐分摄入过多很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全球每年约165万人因此死亡。
长期吃高盐食物会导致体内钠钾比例失调,大量水钠潴留在体内,导致血管压力增加,高血压发生很容易引发胃癌,骨质疏松等严重病变。
食盐摄入过多还是冠心病,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
2、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食物在生产过程中所添加的糖糖酱,不包括天然含有的糖。日常常见的白砂糖,红糖,蜂蜜糖浆,以及浓缩果汁等都属于添加糖。
长期高糖饮食更容易导致身材肥胖,胰岛素抵抗既要引起体内出现氧化应激,内分泌紊乱以及免疫功能障碍等问题,增加肿瘤发生几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糖分摄入量应该小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糖分摄入过多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
3、品控难以保证的自榨油
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人都喜欢自榨油,因为自榨油感觉更加纯天然无污染,但事实上,自榨油无论是从原料筛选加工工艺还是检验工序,都难以保证绝对安全,可能会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花生本身是一种非常容易发生霉变的食物,如果在榨油之前没有过滤掉没变花生会导致食用油内的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超标,食用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食用油会损伤肝脏诱发癌症。
每日食用油摄入过多也不利于健康,甚至会增加血液浓度,更容易引发生态肥胖,慢慢拖垮身体,建议每人每天食用油的量不应该超过25~30克。
调味品是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只要你能合理摄入,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每种调味品都有合理摄入范围,如果一旦超标就可能会导致其中的钠元素等摄入体内过多,影响各器官功能,甚至会增加血管病变风险。
如果你摄入的调味品相对比较高,那么在生活中就应该多喝水,保证充足饮水量,更有助促进代谢,能够将体内有害物质顺利排出,减轻各个器官负担也有助于改善头晕头痛以及调味品引发的各种不适感。
调味品放入种类比较多,确实能提高食物的美味,但是如果调味品放入种类过多可能会形成化学反应,也是不利于健康的,每种调味品的成分都是差不多的,希望大家能够控制调味品食用率。